主流顺风车APP比较

因为疫情原因,我开始驾车上下班,考虑到摊薄停车费和过路费等通勤成本,开启长期稳定的接单模式 —— 基本保持每天上下班接一单的频率。

这里结合小半年的使用体验,从车主关心的几个方面对三款主流拼车APP——嘀嗒出行、滴滴顺风车、哈啰出行做一个横向比较,供有共享空座想法的车主参考 (滴滴最近上线一个叫花小猪的打车APP,号称打车版的拼多多,说白了也是拼车,不过是在下沉市场规避监管,同时利用熟人网络传播的套路,深圳没有开通,我也没体验过,这里不做讨论)

先说说自己接触各个拼车APP的情况:最开始使用的是哈啰出行,那时候滴滴顺风车在深圳还没恢复运营。

之后因为匹配度高的订单不多,又尝试了嘀嗒出行,一开始看这名字有点山寨滴滴的印象,只是因为 App Store 排名比哈罗出行靠前就下载试试,后来才知道嘀嗒出行的市场占有才是最高的。

一个月前,看到滴滴顺风车恢复深圳运营的新闻,也第一时间下载体验。截止目前,嘀嗒是自己接单的主力应用,而滴滴被暂时弃用,原因后面会说。

拼车业务在APP内的地位: 嘀嗒 > 滴滴 > 哈啰

对于这三款APP和背后的运营公司,拼车都不是其唯一业务,甚至不是主营业务,所以顺风车产品在整个APP内的地位各有差异。而产品地位对接下来要对比的指标,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首先总结。

嘀嗒出行和滴滴顺风车都是独立APP,APP内切换乘客和车主身份。从这一点看,两者打平。

但大家可能对 滴滴出行 APP耳熟能详 —— 快车、专车、出租车业务都在里面。为顺风车单独打造一个 滴滴顺风车 APP,貌似重视拼车业务,实则可能更多是出于合规或者隔离负面消息的考虑。

另外,近期在下沉市场打得火热的花小猪,据说也和滴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觉滴滴意图一线城市推滴滴顺风车,与竞品正面竞争;下沉市场推花小猪,农村包围城市,两条腿走路,助其夺回顺风车市场第一的宝座。

嘀嗒出行的前身叫“嘀嗒拼车”,整个APP只在乘客身份里,有拼车之外的出租车业务,可见拼车业务对于嘀嗒和滴滴的重要程度差异 —— 如果说顺风车业务对于嘀嗒是左膀右臂,对于滴滴可能只是左手手掌。

而哈啰顺风车入口则是在APP首页,单车和小件快送之后的第三个按钮位置,相当于是APP内的一个功能模块。

订单量: 嘀嗒 > 滴滴 >= 哈啰

这里的订单量指的是路线和时间的匹配度都足够高的订单数量,这直接影响到车主接单的效率和意愿。

嘀嗒上发布行程,基本上前十条都足够顺路,然后在里面选择时间匹配单即可,而滴滴和哈啰,可能就前面1~3条路线匹配,时间的话就看运气了。随着滴滴用户量增加,和哈啰的差距预计会拉大。

奇怪的是,滴滴的路线匹配值标的也低,即使非常顺路的单,匹配度也就70%,不知道是否和试运营有关。

订单价格: 滴滴 > 哈啰 >= 嘀嗒

价格一般是我选择拼车订单考虑的第二因素,从计费规则可以看到,对于跨城订单,三者都是默认选择高速路线,计价也包含了高速费用。

而市内订单,嘀嗒和哈啰都是需要车主和乘客协商,而滴滴不允许车主向乘客额外收取费用,也就可以理解为订单价格默认包含了高速费用。

所以同样路线,滴滴每单价格基本是最高的,其次是哈啰,而嘀嗒价格最低,但是一般如果提出平摊高速费,乘客都是愿意的。

功能限制: 滴滴 > 哈啰 >= 嘀嗒

这是一个反向指标,比较的是规则对车主接单的限制,比如三个APP现阶段都禁止半夜接单,以及每天的接单数上限。

而除此之外,滴滴顺风车还限制每周最多发布两条自定义路线,也就是说每周只有一次机会接常规行程之外的顺风单,比如你常规路线设置了上下班,周末开车出门办事想接个顺风单,就只能接其中的一个行程,这应该是出于避免全职司机混入的考量,却也伤及了正常用户。

哈啰和嘀嗒,不仅无此限制,还可以查看附近的订单。

嘀嗒的提现有每周二、五的时间限制,不知是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还是资金沉淀?我倒不太在意这点。

操作体验: 嘀嗒 >= 滴滴 > 哈啰

交互体验上,嘀嗒和滴滴都不错,不过嘀嗒有个问题,就是到达终点附近自动点击到达,却有时无法“极速到账”,原因又是未送达乘客终点附近… 有点自相矛盾了。

滴滴在产品设计上有个亮点在于,接单时候会展示到达乘客起点位置的预估时长,从而推算出发时间,这样可以辅助车主判断是否接单。

而哈啰有个槽点,就是我在晚上点开上班的常规路线,返回的是今天最接近当前时间的订单,我需要每次手动把出发时间调成明天。而滴滴嘀嗒会自动匹配明天早上的订单,这才是用户真实意图。

客服体验: 嘀嗒 > 滴滴 >= 哈啰

滴滴和哈啰做的都不太好,滴滴预期等待时长基本要乘一个三到五倍到系数,比如提示预计两分钟,实际等待可能是十分钟。

而哈啰更奇葩,客服默认是人工智障的机器人回答,啰嗦半天转人工,基本也要等待十几分钟。

嘀嗒的客服我只用过一次,是乘客中途取消订单,嘀嗒的客服类似工单提交,并且很快就出结果,有短信通知。相比需要等待的人工客服,异步化的处理,时间和精力成本较低。当然,嘀嗒也有人工客服,但我目前还没用到。

判罚公正度: 嘀嗒 > 哈啰 > 滴滴

拼车难免遇到订单取消的情况,三个平台上我都遇到过。

嘀嗒一次,是我在接乘客途中被临时取消,乘客全责。

滴滴两次,第一次是遇上堵车,我迟到五分钟被取消,我全责,被乘客索赔五元。

那以后我接滴滴单就比较留意出发时间,一般都提前到,可有一天乘客因为培训拖堂,超时十分钟还没到,沟通后取消,滴滴还是判我的责任,理由是“未按约定时间到达上车地点”,我也是一脸懵逼 —— 迟到不行,早到还不行么?于是有了上述的客服沟通,体验并不好,又在路边浪费了半小时,最后改判为双方无责。

那以后就卸载了滴滴顺风车,主要考量是滴滴单价虽高,但是建立在驾乘双方地位不平等的前提下,遇到一两个取消的,十个订单差价都未必补的回来,机会成本高,还坏了心情,干脆卸载了之 —— 你开心就好,哥不陪你跪。

推荐&邀请

以上对比根据自己近半年的使用体验总结,个人觉得嘀嗒是三个APP中最成熟的。

上述指标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比如滴滴定价高,就可能影响它判罚的公正度(或者说判罚标准)。哈啰顺风车是哈啰出行子模块,那么客服功能也就”有胜无“的水平。

接单的过程中,发现拼车乘客中,有车族的比例其实蛮高的,他们往往因为应酬不便开车、车在保养维修,或者纯粹不想开车而选择搭顺风车。

后来想想也非偶然,毕竟就算是拼车,价格也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高出不少,但比起自己开车的成本又稍低一些,价格上车主比较容易接受。

通过合乘,大家平摊了出行成本,同时减少了上路私家车的数量,为缓解交通拥堵出了份力,受益者不止驾乘双方,何乐而不为呢?有兴趣的车主可以微信扫码注册,你我都有奖励。需要准备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认证后即可开始接单~

嘀嗒顺风车车主邀请码

(这里仅推荐嘀嗒顺风车,其他平台可以自行下载注册噢)

收获和小结

拼车的乘客中,有带初到深圳的弟弟去莲花山公园的姐姐,介绍一个建筑几年前的样子——那是她当时最喜欢的房子…

有刚从饭局回来的夫妻,担心着没送成的三万现金,可能意味着孩子择校的问题“校领导”也没十足把握…

有出差到深马不停蹄,赶往公明厂区的父亲,利用路程时间和家里亲戚视频,喊年幼儿子名字时略带骄傲的口音…

先后有来自平安银行、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同行乘客…

透过这些生活里接触不到的生活碎片,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个社会。

通过拼车,还能尽可能多的探索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看每一次经过时的变化。

通过拼车,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是最大收获。

当然了,还有拼车费用这一最直接的收获,几乎填补了自己通勤的交通费。倒是一举多得。

分享到:

评论完整模式加载中...如果长时间无法加载,请针对 disq.us | disquscdn.com | disqus.com 启用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