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市场”理论的分析和应用实例

“柠檬市场”理论的分析和应用实例

一、引用:以下是阿科尔洛夫曾今说的一些话:

1.阿科尔洛夫:“酸柠檬市场理论就是关于不对称信息的。我认为不对称信息是指买方和卖方拥有不同的信息量。”

2.阿科尔洛夫:“应该说很多失败的市场运作都是源于此。所以,作为一位潜在的买者,总是担心为什么别人要卖;而作为一位卖者,当你得知买方总是在揣度你时,你总会担心不可能得到一个好价钱。而当这种情景发展到极端时,市场就会完全坍塌。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健康保险。一位个体想买健康保险的人常常会遇到窘境,为什么?因为,大多数需要买健康保险的个人是一些经常生病的人。而保险公司并不愿意把保险卖给已经得病的人。实际情况是,他们也不能这么做。于是,作为个体,你买不成健康保险。事实上,你只能应用人们买健康保险的各种常规途径:或是成群购买,或是通过老板来购买,这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典型。”

二、文献回馈:

1.《浅析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信任机制– 基于”柠檬市场”理论的分析》

——<<财贸研究>>2006年 第17卷 第03期 作者: 潘勇.

2.《论”柠檬市场”的非柠檬化》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 第08期 作者: 曹荣庆.

3.《网络交易中”柠檬市场”分析——理论模型与实践意义》

——作 者: 潘勇 PAN Yong.

4.《柠檬市场的实证检验》

——徐华杰 张 坚 张鸿燕 《商场现代化》 2009年第06期.

三、理论模型: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假设市场中存在完全信息,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于他们面临选择的有关经济变量都有完全的、对等的信息,这就可以达到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市场的效率也可以达到最大。很显然我们的经济生活并非如此,现实的经济活动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就容易产生所谓的“柠檬”现象。

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阿克罗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车市场的案例。指出在旧车市场,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惟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旧车市场萎缩。

四、分析(应用实例):

柠檬市场效应可以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解释。有些老板不愿在一些重要岗位上雇佣黑人或少数民族。这并非因为他非理性,或者存在偏见,而恰恰是其遵循了“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后果。因为在缺乏充足、可信的信息的情况下,在这些老板看来,一个人的种族、肤色便成为其社会背景和素质能力的一个信号。当然,对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教育体系可以给出一个更好的衡量指标。它可以通过诸如授予学位等方法给出更好的信号。正如舒尔茨1964年写到:“教育开发一个人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也只有通过接受良好教育,一个人的才能才可被发现和挖掘,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当然,一个没有接受到任何训练的工人他完全可能有很好的潜质,但在一个公司接纳其以前,这种才能一定要经过教育体系的“认证”。这个“认证”的体系一定要有权威,具有可信度。而我们知道,由于在美国,黑人或少数民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很少,大多是在贫民窟学校完成学业。来自贫民窟学校的认证的权威性比起一些正规的名牌大学来说,要低很多。这使黑人或少数民族的就业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因为在老板不信任一些学校的“认证”时,对他而言,在重要的岗位上雇用黑人或少数民族这类似于购车者花费较多的金钱在信息不完全的“二手车”市场上买车。正如购车者会去买一辆新自行车一样,老板们会在那些他认为“可能能力较高者较多”的市场中挑选人才。也正是如此,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一个群体的素质,提高其“认证”的可信性最终改善一个群体中成员的就业机会和生存状况。

金融市场中,除证券市场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外,银行系统也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简单予以阐述。

银行系统的核心是银行、企业、储户。企业从银行借贷发展工程,工程有好有坏,好工程占总工程比例总体上应处于多数才能确保银行稳健经营。如果市场总体上坏工程太多,而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则银行并不知道工程的好与坏,银行系统风险很大。

银行体系形成“柠檬市场”是相当危险的,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韩国、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当时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发展技术成熟的产业,换句话说,工程大多是好工程,好银行还会留在银行体系(同业拆借市场)中,拆借市场还能工作。但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其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坏工程大量增加。这时好银行会发现,离开银行 系统,和其留在市场中的利率损失比起来可能就微不足道;这时,好的银行就会离开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剩下最坏的银行。因此一个银行出问题,就可能通过这个市场波及其他银行,金融风险便会通过“柠檬市场”相互传染,进而爆发金融危机。

在中国,由于银行系统的借贷对象主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点工程,而一旦银行决定继续放贷后,以后即使发现工程是坏的,银行也将不得不继续借贷,政府行为也导致工程容易继续得到支持,而且也没有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如实报告,坏工程也将会一直继续下去。由于市场中坏工程的普遍存在,银行的好与坏也没有信号表现出来,逐渐银行体系就成为“柠檬市场”,即充斥坏的银行的市场。

事实上,由于金融封闭,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银行体系基本就是“柠檬市场”,按国外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和衡量指标,已没有“好的银行”存在了。只是由于硬性的行政监控和金融壁垒,没有形成金融危机。但已相当危险。政府的解决方案是剥离不良资产(动辄打包几十、几百亿资产拍卖),注资(发国债)、还有企业上市。当然一些新兴的股份制银行的质素相对好些,如招行、民生银行等。

在我们找工作时,应聘人往往清楚自己的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宣称自己属于高能群。因此高能者为了区别于低能者,便会采用低能者无法模仿的信息。史宾斯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他认为: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虽信息是不对称的,但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我们通过设计“发信号和筛选”实验来解决应聘工作时的“柠檬市场”效应。 根据上述情况将应聘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学历者,另一组为低学历者。同时我们将试验分成两段,前段试验雇主没有办法鉴别应聘者提供的学历证书;后段试验雇主可以鉴别应聘者提供的学历证书的真伪。

通过前段试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由于低能应聘者纷纷提供假学位证书,柠檬市场现象仍然存在。
通过后段试验,教育信号起到了有效的筛选作用,就业市场试验很容易就达到均衡,柠檬市场现象消失了。

从“柠檬市场”的市场机制特点来看,要打破它,有三个关键点:

1.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一个不能或不敢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的公司,一定不是一个好公司。对于一个想做成百年老店的公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以提升消费者消费学习能力为首要任务,努力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明明白白消费;二是公司的确能够向客户提供真正有独特价值或超值的产品或服务。

2.给市场挤“水分”

“水至清则无鱼”,自然就没有那些浑水摸鱼者的机会。

3.勇于承担消费风险

一个真正的品牌,在努力让消费者多一分自信的时候,更要给自己一分自信。

五、结论:

在管理的过程中,一个组织、一个机构内部的效率往往通过沟通效率体现。沟通效率高,则信息失真少,则做为人的个体主观接受度高,则公司管理中的沟通质量高,为公司创造最多的利益;反之,如果沟通效率低,则信息失真厉害,直接表现为个体的主观接受度变低,公司管理中的沟通质量下降,造成沟通机制失灵,公司管理失效,公司将因为内部损耗而丧失利益,甚至一直到利益丧失殆尽。这个时候的公司沟通就成了柠檬市场,全是柠檬,好的市场已经销售不再了。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是何等的重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条也提到,制定该条例的宗旨除了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保障公民知情权之外,还在于“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起到服务作用”。这就是通过信息公开,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负面影响的积极做法。

经济学的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上的,而现实的市场要复杂的多,即使如此,该理论对现实的许多现象还是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也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网络工程0703班 13号 郭涛 0307104313.

分享到:

评论完整模式加载中...如果长时间无法加载,请针对 disq.us | disquscdn.com | disqus.com 启用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