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 成果模型

知识 - 成果模型是用来描述从知识积累到技能提高、产生成果以及产品原型扩展过程等实际问题的模型。

知识 - 成果模型中 底、高、角说明

如右图:

这里用三角形的底边d代表知识的积累, d 由知识点组成,而在一般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一块一块地学习知识。比如我们学习网页制作这个技能,就同时必须学会看HTML代码、处理图形等知识点;

三角形的高 h 代表现阶段所掌握的技能和作品的水平, h 越高代表成果具备更高的价值。

三角形的角度 α 则代表先天因素比如天赋、创造力和灵感这些非人力所能及的因素,它体现一个人运用已学技能 将所学技能转化为成果的能力大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却可能天差地别。

知识 - 成果模型中的状态:

这里例举知识 - 成果模型中两种极端状态

一、学不致用型

知识 - 成果模型中的 学不致用型我们也称其为“书呆子型”,指的是学习的知识很广泛,理论水平很高,但运用到实践并转化知识为成果的比例却不高,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已掌握的或正在学习的技能的状态。

这种状态在培训过程中最为常见–我们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只为了验证实验结果,却无法产生价值。更明显的是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数学定理熟记于心,能够轻易的写出方差、标准差概念,计算微积分更是小菜一碟,却不会分析民调/统计数据。学习了大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仍是原来的 h 。

这种类型的坏处显而易见,也就是成为我们常说的“庸才” ,有才却不能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这类型的人才也最具可塑性,就缺一个触发条件。就好比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出社会,你让他到电子设备场做可以,做网管也问题不大。

二、一枝独秀型

知识 - 成果模型中的 一枝独秀型这是另外一个极端的类型,只具备某个方面的技能,却取得相对高的成果,又叫“特长生”型,这种人所接触的知识面较窄,但这并不妨碍其取得较高的成就,反而为其降低了学习与特长发挥无关知识的时间成本。

你看那些奥运冠军们,估计在校时都曾是特长生吧,只靠日日苦练一门体育项目,不也取得极高的成就嘛。另外一个例子是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说是有个德国人家,四代人都做书签夹子,花一辈子钻研一门书签夹子这样小东西的制作工艺,在别人眼里绝对算个没出息的“傻帽”,但人家就是靠精通这门技术使其生产的书签夹子成为皇家特供,作品名扬天下,这又牵扯到了德国人的务实精神了。

一枝独秀型的优点就是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把事做到极致;缺点就是“底子薄”不稳固,而且如果所长之处恰不能为社会所用,一生就注定悲剧了。

知识 - 成果模型中的过程:

知识 - 成果模型小三角高度的增长是知识块的积累、叠加的成果,叠加总是从基础知识开始,由简至繁,可大致分为接触→掌握→实施三个阶段。

a.接触:

这是一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阶段。据说“五月花号”船队到达北美大陆时,当地的土著居民除了少数占卜者外,都只能看到远处水面被船只激起的水花,而看不到船队本身,直到占卜者向其描述船的外观材质后才看到了船只。我觉得有两种解释,一是土著人的意识中原本没有“能浮在海面的木头(即)”的概念,新概念植入他们的意识需要得到“点化”;另外一个更接近现实的可能–土著人都因忙碌而无暇看海,而成日无所是事的占卜者能先发现船队也不足为奇。无论是哪种解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接受未知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接触新知识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你要有机会碰到新的知识点,是利用新的知识体系来看待、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正如砸到牛顿头上的那只苹果引发了牛顿深入思考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b.掌握:

本学期《现代密码学原理与实践》任课的张老师有这么一个观点:现在本科生和专科生其实差别不大,本科生唯有的优势就是经过系统、规范的理论学习,专业素养稍好,通过自学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

经过初步接触,进行学习成本和新知识可用性的评估,确定学习方向并潜心学习最终掌握该知识点。吸收新知识,与自己已经掌握的能力进行整合,通过一定的实践获得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c.实施: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目的是形成普通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假使你早在06年twitter成立之时就看出此服务必火 注册并熟悉使用之[接触];利用07年使Twitter一炮走红的South by Southwest(SXSW)活动报道使得粉丝数大增,兼备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三要素:影响力(influence),声望( reputation)和受众( audience)[掌握];却不知如何运用它,使之转化为提升品牌影响的动力,这也同样将导致营销的失败。

经过接触和掌握新知识,使之已融入自己原先的知识库中,并运用到之后的创作中,原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再成问题,这就是提升, h 值的增高。

循环迭代-螺旋增长过程

如上所述,知识 - 成果模型中 h 的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循环迭代-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个例子

知识 - 成果模型运用在前端开发的实例

拿大名鼎鼎的克军总结的“前端工程师应该关注什么”的思维导图举例子。

前端工程师要关注的东东,大的方向就有:应用,框架,性能/安全,开发服务,Hack技术,开源项目,沟通方法/表现力,交互/设计,各种浏览器,ARIA,设计模式/方法,开发模式/方法,业内标准,开发工具,语言 ,而每个方向又细分为无数的小分支。初来乍看,还真会被这大怪物给吓到,而真正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前端工程师也确实需要战胜这只大怪物的每一只触手。

百度百科对前端的描述有:

前端开发的入门门槛其实非常低,与服务器端语言先慢后快的学习曲线相比,前端开发的学习曲线是先快后慢。所以,对于从事IT工作的人来说,前端开发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也正因为如此,前端开发领域有很多自学成“才”的同行,但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会用的阶段,因为后面的学习曲线越来越陡峭,每前进一步都很难。
.
新的灵感和技术不时闪现出来,例如CSS sprite、负边距布局、栅格布局等;各种JavaScript框架层出不穷,为整个前端开发领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浏览器大战也越来越白热化,跨浏览器兼容方案依然是五花八门。为了满足“高可维护性”的需要,需要更深入、更系统地去掌握前端知识,这样才可能创建一个好的前端架构,保证代码的质量。
对于前端工程师,要想达到“出色”这个高度 h ,就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关注最新的前端技术。而这个追赶,超越的过程,正式知识 - 成果过程的不断叠加、重复。

具体到一个网页效果的实现技术,可以看这个社交图标展示的演示。一模一样的效果,用CSS3来实现,相比于传统的用jQuery实现就是一种提高。而实现这个提高,则要经过 a. 知道使用jQuery实现该效果的缺点(js禁用、执行效率、发展趋势 ?),接触CSS3并了解CSS3的特性; b.学习CSS3规则,掌握实际运用方法; c.在下次做同样效果的项目中使用CSS3 的实现方法来替代jQuery。

模型的扩展

知识 - 成果模型中 迭代&螺旋上升.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描述,比如产品改善、协议的完善等等;如果将该二维模型加入其它相关因素,扩展为三维模型则可以更全面地描述现实问题。总之目前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个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各位看官不吝批评指正。

P.S:求示意图制作软件推荐,现在才知道文章配图的不易。

P.P.S(20101208):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难免词不达意和表述不清,如果看的不明白的话,可以参考此文:

r3

http://softwarecreation.org/2008/how-to-use-search-skills-to-become-effective-programmer

译文:http://www.jobbole.com/blog.php?b=371.

分享到:

评论完整模式加载中...如果长时间无法加载,请针对 disq.us | disquscdn.com | disqus.com 启用代理